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发改工作至关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对今年形势作了深刻分析和研判,对工作任务作出了重大部署,省市经济工作会议也对今年全省、全市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安排和部署,市“两会”刚于上周召开,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这是全委做好工作的重要遵循,必须深刻领会、对标对表,做好贯彻落实。
一、明确目标,对标对表,准确把握发展改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深刻领会把握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形势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从国际形势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将成为常态,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加速显现,很可能会对我市外贸、外资和制造业造成较大冲击。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广阔的市场空间、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发展基础,以及我们的制度优势等,都让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所为的战略机遇期。
作为发改工作者,我们一定要辩证看待,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我市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加复杂严峻,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各项工作任务将更加繁重艰巨;不变的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对此,我们一定要把握大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都系统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机遇,结合发改工作,要重点抓好四个“机会窗口”:一要抓好结构优化转型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机会窗口”,全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二要抓好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机会窗口”,深入推进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的各项改革,加快推动以“一带一路”综试区建设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三要抓好培育拓展国内市场的“机会窗口”,以基础设施补短板为重点扩大有效投资,以发展服务业新业态为重点提高消费供给质量,激发消费市场潜力;四要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会窗口”,充分依托宁波区位、港口、产业等优势,加快推进重大平台、产业、项目的布局和建设,在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机会稍纵即逝,把握的不好就会错失良机,必须要有紧迫感,做到“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二)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宏观政策取向,用好用足各项政策;紧扣省市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目标任务,认真履行发改职责,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具体把握好三个方面:(1)以稳为先,把稳增长摆在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要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形势监测分析,强化政策研究储备,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进一步做好“六稳”工作,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特别是要把实现一季度“开门红”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各地和市级相关部门要加快分解落实GDP支撑性指标目标任务,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用工情况和外贸龙头企业订单情况,加强动态监测,研究制定针对性方案,以非常之功确保全市经济实现良好开局。(2)以质为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一方面,要主动对标对表中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特别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相关政策举措;另一方面,要抓紧出台《关于全力打好宁波市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的实施意见》,配合做好我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制定工作。(3)以民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根本落脚点。社会民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牢牢抓住主要矛盾,完善制度、优化供给,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精心做好社会民生、公共服务等各项工作,兜牢民生保障底线。今年尤其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加强企业就业形势监测预警,及时做好应对举措。
(三)创造性、系统性推进发展改革各项工作。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均明确了2019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国家安排6-6.5%,省里安排6.5%左右,市里安排6.8%左右,与2018年相比,增速目标均有所下调。在内外矛盾碰头、新老问题叠加的情况下,我们要实现这一目标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发改部门责任大、任务重,要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方式方法很重要。在这里,我想强调做好工作的四个要求:
1、建立一个系统。发改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作,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结合发改部门实际,建立起以战略为引领、规划为龙头、法规为依据、项目为支撑、政策为杠杆、改革为推手、监测评估为抓手的工作链条,确保各项工作协同推进。
2、抓好两个层面。发改工作涉及虚、实两个层面,要虚实结合、虚实互动。虚就是谋划,要有高度、有深度,要聚焦宁波发展的重点焦点难点问题,强化联动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一手数据、一手信息,在精准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可操作的工作方案,这样才能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为落实打好基础;实就是落实,要有力度、有速度、见成效,这样才能体现谋划的价值。
3、完善三个体系。我们做工作,不仅要有完整的工作链条,还需要有完善的工作体系。第一个是指标目标体系。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领域都要建立起相关的目标体系,经济运行我们有“双底线”监测体系,这项工作要继续抓实抓好;投资工作有总量指标和5项结构性指标体系,要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强化推进,特别是要动态掌握全市亿元以上项目进展情况;服务业要进一步完善指标目标体系,尤其要关注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特别是结构不甚合理的地区,要大力引进培育科技信息服务业等企业,优化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结构,使增长更具可持续性。第二个是工作推进体系。发改工作千头万绪,每项工作都要明确任务要求和责任分工,做到清单式管理、协同化推进,把各项任务落细、落实。第三个是评价反馈体系。善于总结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法宝,每项工作推动进度快不快、落实效果好不好,要经常“回头看”,做到心中有数,对进度不够快、落实有偏差的工作,要及时查摆问题、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举措。
4、强化四个抓手。一是战略谋划。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机构职能调整以后,很多专业化职能都向其他部门转移,作为参谋部门,重大战略的研究谋划,我们责无旁贷,这块职能不能弱化,只能强化。特别是今年“十四五”规划将全面启动,必须扎实做好前期研究和基本思路起草工作,提前谋划启动一批“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同时,按照国家统一规划体系要求,制定出台《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实施意见》。二是投资管理。要履行好全市投资工作的牵头职责,构建统分结合、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健全全市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完善项目动态管理机制,提高投资管理的及时性、有效性、科学性。要善于抓住阶段性工作重点,善于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抓投资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三是政策研究。这是我们机构职能调整后要重点推进的工作,要及时跟踪国家政策动向,围绕经济运行、产业发展、战略谋划推进等重点领域,开展针对性、前瞻性研究,提前做好政策储备,为稳增长促转型提供支撑。四是改革创新。要围绕国家改革导向和宁波实际,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牵头协调作用,特别是梳理一批制约新动能培育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大改革突破力度,做好经验总结宣传,突出改革试点的示范效应。
二、迎难而上、突出重点,扎实做好2019年发改工作
(一)在强化监测分析上聚焦发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是完善经济运行监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主要经济指标和GDP支撑性指标的动态监测,特别对异动指标要深入分析原因,按照市里要求,研究起草月度、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二是深化重点难点问题分析研判,完善工业、服务业、小微企业和能源企业等监测网络,加强区县(市)和重点产业园区的调研排摸,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三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基础性工作,按照省里统一部署要求,结合宁波实际,推动经济运行监测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完善分析模块,夯实数据采集汇总的基础性工作,逐步建立横向到市级部门、纵向到区县(市)和重点产业园区的数据共享机制和协同分析体系,为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在稳预期促转型上聚焦发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完善水、天然气等要素价格调整机制和定价程序,规范港口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为,全面精减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和环节,压缩中介服务收费。二是稳定企业预期。做好重点企业跟踪监测和精准服务,总结宣传企业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预期引导。
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一是全力推进数字宁波建设。印发《数字宁波建设规划》和《数字宁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数字治理和数字惠民,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聚焦基础数字产业、新兴数字产业和传统产业数字化,着力培养领军企业,推动数字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提高数字宁波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能力。二是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出台《宁波市产业布局引导规划》,积极推进镇海炼化、吉利新能源汽车、中芯宁波、舜宇光电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好补链、延链、强链工作,全力打造绿色石化和汽车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高端装备、新材料等4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智能家电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三是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修订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细则,研究谋划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出台空天产业指导性实施意见和扶持政策,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促进空天产业发展。四是持续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争创首批国家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推进未来汽车等分行业创新中心的谋划创建;争创国家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依托各类创新载体,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产品。
3、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发挥好服务业发展局统筹协调作用,配齐人员力量,完善工作机制,理顺工作关系,谋划工作抓手,高水平推进服务业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出台港航物流、科技服务等六大行业年度实施方案,制定工业设计等新兴服务业专项政策方案。加快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等建设。围绕数字经济建设,统筹推进智能港航、数字金融、数字零售、跨境电商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制定促进会展业发展的相关意见。推广“制造+服务”模式,引导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三是大力培育生活性服务业。围绕消费升级,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健康养老、教育培训、旅游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电子商务、体验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做大做强整车、食品冷链、活体植物进口等一批特色贸易平台,提高供给质量,拓展消费新增长点。四是强化服务业重大项目支撑。扎实推进新会议展览中心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争取更多有影响力的会展项目落户宁波。推动新世界广场、滕头健康城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华润、万科、传化等在甬项目落地。
(三)在扩大有效投资上聚焦发力,着力拓展内需市场
1、聚焦重大项目狠抓投资放量。要实现全市投资增长10%的工作目标,必须深入推进“项目争速”行动,抓实抓牢重大项目,强化项目前期谋划,加快省市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项目和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建设进度,促进形成投资增量。一是着力推进128个市重大前期项目,加快项目转化落地;扎实推进288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尽快形成投资增量;继续抓好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推动项目快建设、早见效。二是抓好项目协调推进。实施重大项目协调例会制度,落实重点工程三级协调、重大项目容错纠错等机制,形成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推进机制,确保各项要素和政策保障落实到位。三是紧盯5项结构性指标,确保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交通投资、民间项目投资、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均增长10%以上;确保省市县长项目工程落地率达到50%。
2、聚焦产业领域全力攻坚。一要着力抓好招商项目转化,实施重大招商项目市级推进工作机制方案,建立和完善重大招商项目库,充分发挥市领导招商工作专班作用,全力促进高世代氧化物TFT电子纸等重大招商项目尽快落地。同时,积极承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溢出资源,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二要着力抓好项目新开工,全力推进大榭石化五期、细胞基因制备临床转化基地、国能置信小微企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提高产业项目比重。三要着力抓好续建项目放量,抓牢已排摸的286个亿元以上产业续建项目,加快投资放量。
3、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精准发力。一要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实施意见》,做好政策引导支持。二要强化项目储备,贯彻国家关于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项目的相关要求,目前已排摸梳理近期可开工项目约90个,总投资2300亿元左右,各地要进一步聚焦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部署,再谋划一批项目,形成新的接续。三要多渠道加强项目资金保障,妥善安排、精准使用财政资金,优先保障进度较快的续建项目;强化银项对接,加大向商业银行项目推荐力度,依法合规争取融资支持;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安排协调机制,重点保障在建项目和补短板重大项目。
4、聚焦民间投资增活力。一是落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等政策,取消和减少阻碍民间投资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的附加条件,持续优化投资环境。二是加大对民间投资的引导和服务力度,研究提出PPP项目推荐库,在环保、交通、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集中推介一批商业潜力大、回报机制明确的PPP项目,积极支持民间资本控股。
此外,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出台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实施2019年度改造计划,研究完善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
(四)在深化改革开放上聚焦发力,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一是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完善项目跟踪机制,确保一般企业投资项目从赋码备案到竣工验收的审批用时“最多90天”。深化“标准地、承诺制”和中介机构改革,争取实现所有平台新增工业用地100%按照“标准地”供地。二是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落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政策,争取在项目审批提速、负面清单落实等方面取得突破,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三是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与国家、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推进公共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全面拓展信用惠民便企,完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四是持续深化价格领域改革。加强电力等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制定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机制改革方案,完善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调整公办幼儿园保育费标准,合理制定校内托管服务收费标准。五是促进特色小镇提质增效。围绕特色产业加大投入力度,紧扣“三生融合”提升创建品质,实施特色小镇“亩均论英雄”等改革,努力实现命名突破。此外,加大国家、省市改革试点(举措)落地见效力度;完善市级重大片区推进机制,加快组建运作重大片区建设指挥部。
2、着力扩大对外开放。一是深化创建“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持续推进综试区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一带一路”中国—意大利(宁波)园区方案,争取签约落地合作项目,争取国家层面批复和支持。二是积极配合做好浙江自贸区片区优化工作。优化完善宁波片区方案,谋划建设LNG登陆中心,争取浙江自贸区赋权扩区延伸到宁波。三是提高境外投资服务能力。完善重大境外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协同联审机制,进一步提升备案效率;做好企业境外发债工作。
(五)在强化统筹融合上聚焦发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落实《宁波市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工作要点》,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沪嘉甬铁路前期,推动金甬铁路、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等建设,加紧谋划沪甬交通通道、甬台温福高铁、杭甬城际等。加快建设浙沪(宁波)合作示范区,加强沪甬两地在产业、科技、金融等领域合作。
2、加快推进“四大”建设。一是大湾区方面,高起点编制前湾新区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和品质提升,打造长三角地区标志性战略大平台;高水平规划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打造长三角地区引领性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进一步完善总体方案,争取获省政府批复,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工作机制,细化建设任务清单。二是大花园方面,建立绿色项目库,实施“三治”(治气、治水、治废)“五名”(名山、名水、名镇、名赛、名食)“两带”(浙东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大运河和海丝之路文化旅游带)“十园”(10个城郊美丽乡村综合体)品牌工程,抓好四明山名山文旅公园等标志性项目,推进宁波滨海旅游休闲区等4个省级大花园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大通道方面,推动甬舟铁路、甬金高速复线、机场四期等项目前期,加快实施宁波穿山港铁路支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谋划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四是大都市区方面,出台实施《宁波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加快打造“1小时交通圈”,做好三门湾保护利用;促进甬舟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绿色石化基地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加快建设舟山大陆引水三期等工程。
3、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尽快编制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六)在提升民生品质上聚焦发力,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
1、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根据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强化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加大考核推动力度,各区县(市)发改局也要围绕问题和短板,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力争在全省考核中争先进位。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谋划建设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推动固废规划编制和政策谋划。深化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二是推进能源清洁化发展。推进LNG接收站二期工程、宁海抽水蓄能电站、综合供能站等项目建设,加快杭甬天然气复线、象山海上风电、LNG登陆中心输出管道等项目前期。完成中海油天然气销售运营管理中心注册、运行,推动国家电投氢能源产业合作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全力做好能源保供工作。三是扎实做好节能工作。充分发挥节能办的综合协调与指导督促作用,严格落实省下达2019年度能源“双控”目标任务,实施“能效倍增”、工业企业屋顶光伏建设、能源“双控”目标预警应急处置等专项行动,全面改造升级全市能源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鼓励与支持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组织实施市级重点节能改造项目300个以上,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2、强化公共服务领域补短板。一是聚焦民生难点,回应群众关切,确保全面完成2019年民生实事工程。二是持续稳定市场物价。强化食品、能源、原材料等重点领域价格监测,加强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教育文化等重要领域民生价格管理,研究制定新一轮价格调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落实困难群众价格补贴等民生兜底价格政策。三是推动人口可持续发展。完善人口监测制度,着眼人口、产业与城市良性循环,深化人口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四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制定《宁波市产教融合城市建设方案》,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国家试点城市申报工作;制定大运河(宁波段)文化带建设行动计划,谋划推进一批保护传承项目;推进天一阁新馆、宁波大学科创中心等项目前期,开工建设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加快建设浙大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市第一医院异地建设、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原地改扩建等项目。五是做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及应急保障体系,研究制定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规划,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推动地产粮食优质优价扩面提升,抓好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
三、敢于担当、勇立潮头,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发改铁军
(一)固本强基,提高政治站位
一是持续强化党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不断深化理论学习。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三是持续加强初心教育。积极深化“牢记初心使命、勇于奉献担当”专题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作风转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上来。
(二)纵横联动,增强工作合力
一是强化市县两级联动。市里抓经济工作、谋划重大平台、培育重点产业,主战场是区县(市)和重点产业园区,落脚点在企业和项目,离不开各地发改系统的支持配合。这两年,我委在排摸存量增量、汇总企业生产计划、掌握项目建设和产出情况等方面都得到了各地的大力支持,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下步要把这些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固定下来,设置工作模块和管理清单,形成市县两级沟通互动的良性机制。二是强化系统内外联动。发改工作量大面广,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一方面,委内处室要立足全委中心工作,联动推进各项业务,做到分工不分家;发规院、信息中心等委管委属单位要立足各自职能和优势,积极参与“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经济运行监测及数字化平台建设等工作。另一方面,要注重横向协同,加强与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等的沟通协调,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三)苦练内功,打造专业队伍
一是尽快完成机构改革。积极推动发改职能调整和事业单位改革,重点做好与部门之间职责协调对接,“三定”规定报批、内设机构调整和干部调配,以及资产清查划转、档案交接等工作,同时,继续做好对区县(市)发改部门机构改革指导工作。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任期考察,推进人才引进和干部轮岗、交流等工作,强化人员调整配备。修订出台后备干部与优秀年轻干部管理办法,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堪当大任的干部队伍。三是强化干部专业能力建设。通过高校培训、专题集训、重大课题、精英团队建设等方式,着力提升干部专业能力素养。丰富实践锻炼渠道,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六争攻坚”等岗位锻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