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创新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模式让农村老人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健康养老服务
  • 阅读:
  • 时间:2021-02-20 10:23
  • 来源:经济体制改革处
  • 发布:市发改委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近年来,宁波市聚焦农村老人空巢增多、照料缺失等难题,构建起以日间照料为主要载体、助餐助医助养助乐为服务重点、数字化智慧养老为支撑、互助合作运营为特色的农村多元养老服务体系,走出一条保基本、广覆盖、均等化、低成本、可持续的农村养老服务新路子,实现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口。

    一、建好日间照料中心,构建广覆盖的农村养老服务网。按“一个中心保基本”的要求,多形式多层次推进农村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构建起便捷高效、多样可选、基本覆盖的20分钟农村养老服务圈。一是坚持便利高效,优化农村养老设施布局。按“服务全、成本低、就近享”原则,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推动有条件的农村敬老院改扩建提升转型,增强长期照护功能,建设一站式的区域性综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般村建设“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农村日间照料中心,确保服务覆盖全部农村老人。二是坚持优质均衡,构建城乡一体养老服务网络。积极创新模式,引入专业化、多样化养老服务入驻日间照料中心,按城乡一体标准提供服务。鄞州区首创“家院互融”模式,推动专业的养老“院”和“家”边的日间照料中心整合资源、融合发展,在养老机构设立家院互融服务站,根据服务辐射范围,在日间照料中心设置家院互融服务点,引进专业养老服务团队,建立“信息中心+周期管理+订制需求”服务模式,集成提供医疗护理、生活照料、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基本养老服务。目前全市共有家院互融服务站(点)157个,每年服务老年人数约100万人次。三是坚持规范安全,统一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规范》等地方标准,推动设施标准化建设、服务制度化管控。农村日间照料中心一般要求建筑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上,对应日常生活需求设置配备餐厅、文娱室、休息室等功能间,同步建立消防安全督查检查制度、食品安全追溯机制等,实现安全定期检查,做到每餐食品48小时留样,确保老年人住得安心、吃得放心。

    二、抓好专业照料服务,打造全周期的养老服务供给链。以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为平台,以提供助餐助医助养助乐服务为重点,形成全周期、专业化、智慧化的养老服务供给链。一是推进助餐服务,解决好吃饭问题。根据村庄的集聚规模和不同特点,创新推出开办老年食堂、建设中心食堂、依托机构配送餐、委托社会餐饮企业配送餐、发展邻里助餐点、互联网+助餐等6种模式。按照优惠老人、持续运营原则,每餐为一荤一素一汤,一般分5元以下和10元以下两档定价。目前,老年助餐配送服务已覆盖全市2060个行政村,约占全市村总数的95%,每天约有1.1万名农村老人享受助餐服务。二是建立医疗机构毗邻共建合作机制,解决好看病问题。通过在区域性综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医疗护理站、在医院(卫生所)开设老年护理专区,走村入户推出“移动卫生院”“山区医疗车”等方式,为农村老人提供便利的诊疗、救治、配药等服务,做好定期体检、上门巡诊、慢性病管理、疾病防治、健康指导和药物配送等针对性服务,目前全市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85%以上。三是开展“巡访式”上门服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根据老人理发、打扫、洗衣、代购等生活习惯,由财政出资为重度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每人每月上门免费服务45小时的政府购买服务,为中度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每人每月上门免费服务30小时的政府购买服务,为80周岁以上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70周岁以上居家老年人提供每人每月上门免费服务3小时的政府购买服务。四是抓好文体阵地建设,解决好乐养问题。建立以老年大学为主阵地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在镇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村文体活动中心开设老年大学分校和教学点,每月滚动安排3-4次农村课堂,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创新以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的老年社团活动和共建共享机制,不定期开展手工、球类、锣鼓、广场舞等各类老年文体才艺展示活动,全市已建立老年文体队伍2000多支,满足农村老人精神颐养。五是构建智慧养老生态圈,解决居家守护问题。探索建立区域性养老智慧化服务平台,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嵌入养老服务之中,打造“居家健康监护”“健康定位服务”“智慧消防”“智慧用电”等应用场景,精准保障老人生命安全,实现全方位服务、全天候响应。同时,建立老年人“一键通”应急求助服务系统,为老年人免费提供全天候的紧急求助和生活信息服务,全市已有4.5万户老年家庭安装“一键通”电话机,累计享受信息服务97万余次。

    三、畅通多元参与渠道,建立可持续的养老服务运营体系。探索推广自助式、互助型养老等创新性做法,逐步形成“政府补助、社会参与、村级支持、自我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让农村养老广覆盖和可持续变得切实可行。一是鼓励自助养老,让生活“实”起来。探索“一块地、一车间”的自助养老模式,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和老人人力力量,让老年生活回归社会,更加充实。“一块地”,即设立“高龄寿田”“爱心菜地”,为“闲不住”的居家老人提供劳作,补充养老服务站、老年食堂果蔬供给需要。“一车间”,即鼓励慈善企业设置“慈善车间”“爱心劳动线”,提供简单的产品加工项目和共同劳作平台。老人可通过“一块地、一车间”所得,抵扣每日助餐服务费用,实现老有所为、劳有所获。二是推广互助养老,让成本“低”下来。创新推行“时间银行”“邻里互助”“以老助老”等模式,鼓励村民通过当前助养换取未来颐养。目前,全市共有4.6万名老年志愿者,为超6万名生活困难老人提供结对帮扶服务。比如,奉化蒋家池头村组建60多人的养老志愿队,建立“每月一天”的养老互助日机制,开展义务送餐和生活照料服务活动,大大缩减了养老机构运营成本。三是探索社会助老,让机构“活”起来。创新社会化运营模式,采用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参与,全市55个区域性镇乡综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057个行政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由专业服务机构运营。探索微慈善认领、慈善冠名等方式,引导社会多元赞助,对于企业定向捐助养老资金或物资,允许享受抵扣税政策。引入保险制度,为60周岁(含)以上户籍人口设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提供最高5万元的赔付额度,80周岁(含)以上高龄老年人及困难家庭由政府全额出资参保。四是实施公助养老,让效益“高”起来。建立多层次补奖制度。在机构建设上,按不同等级,一次性给予10-20万元的基础建设补助;在运营补贴上,根据机构年度运营投入、服务老年人数、服务成效等情况,市县两级每年给予5-15万元的年度运营补助,确保“村里建得起、村里养得起、老人过得起”。在家庭设施适老化改造上,围绕完善“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助器具适配”等功能,累计为3000余户低保、低保边缘老年人家庭生活设施免费实施无障碍改造。在服务保障上,对低保家庭60周岁以上失能失智老年人每月每人给予324-1350元养老服务补贴,对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每人每月给予50-800元高龄补贴,减轻老年人养老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