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的湿地,是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
宁波市湿地类型多样,有5类18型,湿地总面积23.17万公顷(347万亩),相当于我市区域总面积的23.60%,占全省湿地总面积20.87%,面积位列全省第一。全市列入国家重要名录湿地1个(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省级重要名录湿地10个(镇海九龙湖省级湿地公园、浙江余姚四明湖等)、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1个(象山渔山列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湿地类型的多样性,使这里生活着一大批珍稀物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13种、动物73种。
近年来,宁波市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方面作出积极探索,遵循湿地“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要求,多措并举加强修复与保护,全面提升宁波市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固碳综合服务功能。
——规划立法 成效显著
市县两级成立由分管市长(县长)任组长的“湿地保护领导小组”,各区(县、市)坚持把湿地保护工作纳入林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宁波市还编制多项保护规划,探索开展重要湿地保护立法。在全球环境基金(GEF)和世界银行支持下,宁波市早在2005年就启动了杭州湾湿地修复工程,2011年建成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咸水湿地。同时,宁波市注重开展湿地保护研究,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国家林草局杭州湾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成立“宁波市湿地研究中心”,依托专业团队的力量,提升湿地保护管理决策的科技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监测调查 维持生态
依托中国林科院亚林所设立浙江杭州湾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定期对杭州湾湿地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估,发现鸟类的数量和品种逐年增加,从最初的220种增加到目前的303种,其中记录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受威胁鸟类共2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有62种,湿地定期栖息有2万只以上的水禽,共有12种水鸟记录种群数量超过1%地理种群标准。全球总量不足150只的卷羽鹈鹕东亚种群,2016年12月份就记录到65只个体,且停留时间超过1个月。除此之外,杭州湾湿地公园还记录了浙江省所拥有的白鹤、白头鹤、白枕鹤、灰 4种鹤类,全球极危物种勺嘴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方白鹳等珍稀濒危水鸟。
——保护修复 丰富物种
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由76个岛礁组成,通过实施科学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资源更加丰富。目前,保护区内监测到鸟类108种(含国家重点保护鸟类9种)、两栖类7种(含国家重点保护物种4种),并成功引来极度濒危物种“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据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的专家估算,该物种的全球种群数量仅100多只。近年来,通过在象山韭山列岛实施湿地保护恢复行动,截至2021年底,中华凤头燕鸥在象山韭山列岛记录到84只并成功孵化出22只雏鸟,“神化之鸟”种群正在有效恢复并不断壮大。
——宣传教育 营造氛围
在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的同时,坚持依法打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开展湿地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随意侵占、非法狩猎等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整合成立“宁波市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协会”,积极发挥协会作用;探索建立湿地保护志愿者制度,每年在“湿地日”“爱鸟周”前后,联合多家媒体,依托杭州湾候鸟博物馆、全市湿地公园,向社会公众开展系列宣教活动。动员公众参与湿地保护和知识传播,自觉履行湿地保护义务,形成全社会关注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