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公证服务“一频连线、一网通办”“公证E通”模式在全国推广
  • 阅读:
  • 时间:2020-08-20 11:34
  • 来源:经济体制改革处
  • 发布:市发改委(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 针对公证服务领域群众“办证慢、办证难、办证繁、办证远”等痛点堵点问题,去年以来,我市司法部门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向基层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延伸,依托公证在线法律服务系统,创新推行“公证E通”模式,实现公证服务“一次办、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在试点成功后全市推广半年中,“公证E通”办理公证服务5246件。首创“公证E通”的慈溪市通过系统办理的公证占同期办证总量的55%,办理效率提升30%,群众满意率高达98%。宁波“公证E通”模式做法在全省和全国公证工作会议上交流推广。

    一、“一县一点”转向“多点支撑”,做到公证服务距离更近

    针对每个区县市办证点少、基层群众办证远等问题,建立县、乡、村三级在线公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宁波都市圈互通联办,推动公证服务网络由“一县一点”向“多点支撑”“跨市通办”转变,实现公证服务“就近办”。

    一是“多点布局”拓展服务半径,实现“就近能办”。构建“1+X”县级公证服务网络,“1”是指县级公证处,“X”是指若干个依托电子数据公证平台建立的镇级公证服务工作站。选择在全市条件相对较好、距主城区较远的中心乡镇,依托镇级公共法律服务站配置专用电脑设备,提供在线自助公证服务,功能辐射周边区域。目前,全市共设有站点31个,实现全市公证服务半小时交通圈全覆盖。以海曙区龙观乡为例,农村群众公证服务单趟出行路程从35公里缩短到10公里。

    二是“流动窗口”延伸服务触角,实现“家门口办”。针对农村群众阶段性大批量的公证办件需求和农村老年人口多的特点,灵活设置乡镇“公证服务工作站”村级流动服务点,推动公证服务下沉,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公证业务“村里办”。例如,农村农房继承公证一般涉及到多个乃至10多个法定继承人,传统公证服务方式在无特殊情况下,需要所有法定继承人集体前往公证处办理公证手续,而“公证E通”推动了服务模式的根本改变,实现从“一群人跑多次”到“一群人不用跑”的转变。去年推进农房确权登记工作期间,慈溪庵东镇富民村流动服务点4天时间为附近3个村的村民办理农房继承公证32件,方便近200人次村民办理公证。

    三是“甬舟同城”推动互通共享,探索“异地联办”。聚焦区域一体化合作,宁波市将“公证E通”项目列入甬舟一体化、宁波都市圈建设试点项目,与舟山签署公共法律服务甬舟一体化合作协议,加强两地部门之间对接沟通,稳步推进甬舟两地平台和数据共建共享,探索甬舟公证领域网上联办,逐步解决舟山公证法律服务资源少、岛上居民办理公证不方便的现实困难。

    二、“线下主导”转向“线上集成”,做到公证服务方式更简

    “公证E通”在基层乡镇(街道)设置公证业务互联网办理平台,研发手机移动端服务应用,推进线下线上融合,打造“一套系统,多个端口”的公证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模式,实现全流程在线公证。

    一是推进“一网通办”。改革前,传统网上公证在网上申请后,公证收费、公证审查、公证询问等环节仍需当事人前往公证处在不同窗口办理。改革后,“公证E通”将所有公证服务功能搬到线上,全程贯通申请、受理、身份认证、签名、权利义务告知、询问核实、证明材料递交、收费等公证环节,形成从申请办理到公证寄达的全链条无缝对接,开启“群众就近线上办+公证处及时线下审”的在线办证模式。

    二是推出“一机掌办”。依托全市各公证处微信公众号,设置“在线办证”模块,群众无需下载,即可随时随地在线办理公证业务。同时,引入“短信”提醒功能方便公证处与当事人即时沟通,确保提供精准化服务,让群众“拿出手机、动动手指”就能享受到“足不出户,公证到家”服务。截至目前,已有55项公证事项实现“掌上办”,疫情期间,全市通过“公证E通”掌上办理平台办结公证1308件,真正实现公证服务“跑零次”“云送达”。

    三是创新“一键导办”。按照公证事项标准化要素,设置“一步一导引”,公证每个环节都有操作步骤提示,群众可根据提示完成公证内容填写、身份核对、资料上传等环节后,一键即可生成申请表、告知书、受理单等法律文书,申请人确认信息无误后通过电子签名完成申办。5月18日,留学生小俞因意大利疫情影响无法回国办理未婚公证,利用“公证E通”手机端进行自助申办,未提交任何材料,不到10分钟就轻松办妥了手续。

    三、“人工跑办”转向“数字智办”,做到公证服务效率更高

    “公证E通”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彻底改变传统公证办理过程中当事人一趟咨询、二趟申办、三趟取证的办理方式,推进公证服务“智能化、信息化、便捷化”。

    一是“数据共享”推进办事“零证明”。深化“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改革,推进“公证E通”与电子证件(证明)共享核查平台系统对接,实现证件(证明)数据共享,公证人员可实时调取证明材料,在线对材料进行审核,无需当事人来回补充,目前已实现38项公证事项“零证明”办理,占当前“公证E通”办理事项的61.3%。此外,推行材料清单制,推出公证事项“证明材料清单”,实现清单之外“无证明”。积极探索“容缺申请+承诺制”模式,部分必须提供的材料一时难以提交的,先予以“容缺受理”;确实难以提供的材料,允许当事人通过承诺制办理。

    二是“电子认证”实现审查“零比对”。改革前,在身份审查环节,要由公证员人工对当事人进行身份证件认定和人证比对,常出现证件失效、人证比对困难等情况,造成“多次跑、没法办”;在签名环节,当事人需在申请表、受理单、告知书、询问笔录等多份材料亲笔签名。改革后,在身份审查环节,平台直接通过生物特征识别(人脸识别)、国家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快速认证,无需当事人提供身份证件,实现“零证件”审查;在签名环节,一次电子签名即可完成全部公证材料签名。

    三是“错时受理”实现核实“零等候”。改革前,公证询问核实环节当事人需接受公证员面对面询问并制作笔录,无法预先避开办证高峰,现场排队等候和办理时间较长。改革后,“公证E通”打破时空限制,设置“人机协同”询问核实模式,在核实询问环节,根据申请公证事项,自动匹配标准化询问提纲,向当事人进行询问并自动生成默认答案模板供当事人进行替换、确认或修改,效率比人工询问提升30%以上。这一做法,不仅减少了群众办事时间,也大大压减了公证员程序性、事务性的工作量,公证员可通过业务管理平台,随时随地调取询问材料,进行线上审核,推动公证办理进程,实现了全天候线上审核,促使审核节奏快速提升、审核周期大幅缩短。“公证E通”模式试行一年多来,全市公证员人均办结量同比上升37%,公证平均办结天数同比减少2.5天。

    四、“源头把关”转向“过程管控”,做到公证服务风险更小

    紧盯改革后公证服务风险防控,在传统公证真实性、合法性审查的基础上,从线上线下互补、加强技术防控、健全制度体系等方面实行全过程精准管控,筑牢“安全网”,加固“防护栏”,在改善群众办证体验的同时,保证了公证程序的严肃性和公证行为的有效性。

    一是繁简分流、精准服务。全面梳理公证事项,根据公证事项繁简程度进行梳理划分和流程再造,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推进服务精准有效。对法律关系简单、事实清楚且能做到信息数据核实的公证事项推行“掌上办”;对法律关系相对简单且风险可控的公证事项推行“网上办”;对于法律关系复杂公证事项仍采用“线下定点办”,严控公证风险,防止错假证发生,确保公证公信力。

    二是节点可视、全程留痕。加大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运用,通过实时视频、现场录像、在线留言等方式,强化过程节点管控,各节点自动生成日志,实现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确保公证事项的合法性和当事人意愿的真实性。引入互联网防伪技术,在身份验证环节采用人脸识别和活体校验技术,实时对接公安人口库核实申请人身份;在电子签名上采用密钥技术对标准签名进行防卫,实现电子签名的规范性、可溯和防篡改。

    三是制度规范、全面监管。加强公证服务监管,全面建立程序监控、实体监控、事后审查、执业惩戒等风险防控制度。推动公证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公证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全市公证失信人员黑名单制度,推动公证信息化平台与信用宁波平台对接,将骗取公证书的失信行为作为个人和企业诚信记录纳入信用档案,规范公证当事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