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和部署了“八八战略”,宁波沿着总书记给浙江擘画的海洋经济发展蓝图,海洋经济工作有序推进。2011年2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域,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海洋经济发展。2018年,浙江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获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批复。近年来,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海洋强省建设决策部署,宁波进一步突出海洋在城市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着力推动港城互动发展、海洋产业平台能级提升和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建设,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2003年至2021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从177.4亿元增长至 2061.7亿元,年均增长14.6%;2021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4.1%,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20.8%。
一、提升科技“亮色”,增强海洋科技创新动能
不断促进海洋科创平台建设和能级提升,以涉海科研院所为依托,加快集聚海洋高端人才,并积极推动院企合作,促进海洋重大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目前,全市已拥有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海洋研究院、中电科宁波海研院等18家涉海科研机构,拥有7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电科(宁波)海洋电子研究院等海洋经济产业类研究院已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0余个,集聚各类人才逾400名,引进拔尖及以上高端人才16名。聚焦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布局实施涉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宁波大学“近海环境和海产品中化学污染检测技术应用”研究获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涉海企业自主研发及应用能力有效提升,大长度海洋脐带缆、LNG运输船、南极磷虾船等多项技术和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
二、擦亮发展“成色”,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
充分利用宁波民营经济发达、制造业基础扎实的优势,深化打造以绿色石化为龙头,以港航物流、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文化旅游、现代海洋渔业等为支柱,以海洋新材料、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临海航空航天、海洋新能源等为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2021年绿色石化产值规模超4000亿元,位居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前列。海洋工程关键设备领域,涌现出锦浪科技、东力传动等一批“单项冠军”企业,蛟龙、航母等国家重器频繁出现宁波制造身影。海洋新材料产业竞争力全国领先,高端海洋重防腐涂料已获国家专利授权14项,并在舟岱大桥等跨海大桥、国内海上风电建设进行工程应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同时,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市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达9家,其中国家级4家,并成功创建省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顺利举办万博鱼夜游节、海风纳凉节、黄避岙黄鱼美食节等各类海洋节庆活动,成功获批设立萨马兰奇全球航海运动基金,海洋文旅体产业“新热点”不断培育。
三、描绘生态“底色”,建设美丽海洋蓝色家园
实施海洋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垃圾综合治理,建立垃圾分类和“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实现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垃圾的常态化防治。按照区域及海岸线段划分,设立湾(滩)长制公示牌,湾(滩)长巡查率达到100%。加强港口船舶的污染治理,继续推动港口和船舶岸电建设,完善船舶污染物接收配套设施建设,多部门协同推进海上溢油联防体建设。加强港区污水治理,按照“污水零直排”要求,引进先进处理设备,规范排放方式。近年来,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梅山岛、西沪港、花岙岛等一批国家“蓝色海湾”项目有序推进,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效显著,海洋保护区面积稳步扩大,已经建成韭山列岛、渔山列岛2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以及象山花岙岛、渔山列岛2个国家级海洋公园,海洋保护区面积达到586平方公里。
四、彰显人文“特色”,传承发扬中华海洋文明
深入挖掘海洋文明内涵,推动实施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工程,有序开展宁波地区史前文化与海洋文明“探源”、港城发展演变、“三海”(海丝、海防、海岛)遗存研究等重大课题,高起点规划翠屏山中央公园,联通东钱湖、象山港,打造“中华海洋文明起源地”的主要承载空间。目前,井头山遗址一期考古已取得系列重大成果,二期考古发掘工作已正式启动。发挥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和海派宋韵人文秉赋,发布了“海丝古港”“宁波蓝湾”“亚帆海湾”“石浦渔港”“海上石林”等海洋旅游十景。中国(宁波)海洋经济知识竞赛、“天下开港—宁波的港与城”特展、“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活动相继举办,引导公众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滨海宁波·扬帆世界”对外传播行动,以及海丝之路·中国(宁波)海洋经济博览会、象山“万物开源”海洋双创大会等一批展会活动顺利举办,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