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经济社会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为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到实处、走在前列,全方位展现我市“双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和突出亮点,“宁波发展改革”公众号开设“宁波绿色低碳十佳案例”专栏,通过展示优秀案例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用积极行动迈向“3060”双碳目标。
本期关注的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中心大楼打造近零碳建筑标杆。
宁波诺丁汉大学
可持续能源中心大楼
打造近零碳建筑标杆
模式特征
通过多种绿色建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应用耦合应用,实现建筑运行近零碳排放
模式描述
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中心大楼采用“开源节流”理念对低碳技术进行耦合应用。
一是建筑围护采用双层幕墙结构,南向透明部分为铝合金玻璃幕墙,传热系数1.4 W/m2K,遮阳系数为0.4;其他方向为混凝土加玻璃幕墙结构,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0.22 W/m2K。
二是坚持自然通风优先,地下部分采用地板下送风的置换送风加顶棚辐射的空调形式,地上部分的通风系统主要由内天井和双层幕墙通道组成,充分利用了南向双层幕墙中空气的烟囱效应,实现自然通风,且冬夏两季采用不同运行模式。
三是地下室部分设有屋顶绿化,覆土绿化屋顶从上到下分别为400mm覆土层,150mm沙砾石垫层,成品塑料板排水层,40mm细石混凝土保护层,140mm挤塑聚苯板保温层,4mm防水层等。
四是充分利用太阳能光伏、光热,太阳能光伏板的总面积为300m2,总功率43kW,设计光电转换效率17.6%;太阳能集热器总面积220 m2,总功率160kW,配套溴化锂机组制冷量为55kW,COP值为0.73,当夏季阳光充足时,可满足整栋建筑约70%冷负荷。
五是采用地源热泵技术,设置地源热泵钻井20个,井深70m,采用双U管垂直埋设,垂直管总长5680m。地源热泵机组制热量62kW,制冷量55kW。
实施成效
光伏系统每年发电量约48MWh,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39t;太阳能热水系统每年可生产热水约1280m3,产生热能约133MWh,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59t;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系统每年可节能约88MWh,降低二氧化碳排放38t。
该建筑在正常运行期间年耗电量为35kWh/m2·a,参照《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已达到了近零能耗公共建筑的标准。
推广条件
该项目对于绿色建筑技术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耦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其他说明
该建筑入选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主编的《中国近零排放建筑案例汇编》一书的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