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波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坚持生态优先,加强海洋资源监测,开展海岸带生态修复,推进海洋灾害防治,加快构建蓝色国土空间治理体系。
一、全面加强自然岸线保护,建设美丽海岸带
岸线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我市现有大陆自然岸线约260千米。市生态海洋中心加强海岸线监管,每段自然岸线落实监管责任人,定期进行现场监管,并组织每月利用高精度卫星遥感影像实施自然岸线卫星遥感监测,对自然岸线破坏或侵占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率先在全省建立了自然岸线保护标识牌和界桩,对每段自然岸线位置、监管责任人和投诉电话等进行公示,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自然岸线资源的良好氛围。
二、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和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拓展“蓝碳经济”发展空间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照自然资源部和省厅相关工作要求,加强历史围填海资源挖掘和生态化开发,按规定对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开展生态评估后,对于生态影响较大的坚决予以拆除,对于生态影响较小的,落实相关生态修复措施,经自然资源部备案后,实施开发利用,累计完成备案73260亩,已开发利用10740亩,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用海要素保障。
三、开展海洋灾害监测网建设,提升海洋灾害防御能力
开展宁波市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新建海洋观测站10个、地波雷达站2个,测波雷达4个,并相应配备海洋自动观测系统和综合观测浮标等。通过扩建优化宁波市海洋观测网,提升我市海洋预警预报能力,积极防范和应对海洋灾害,从而为促进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四、争取中央资金实施海洋生态修复,打造“蓝色海湾”
有序开展了海洋生态调查、监测、评估、预警工作,逐步掌握宁波海域的海洋生态家底,分析评估受损状况及变化趋势,预警生态问题与潜在风险,提出保护措施建议,为我市“蓝碳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组织开展了宁波市(北仑)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项目资金5.18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亿元。目前正开展象山西沪港和蟹钳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计划总投资6.06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