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保护视力色:
专项规划解读|《宁波市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
  • 阅读:
  • 时间:2024-01-10 12:51
  • 来源:宁波市发改委
  • 发布:
  • QQ截图20240109170744.jpg-1.jpg

    一、面临形势

    (一)制约因素。一是环境质量改善和保护任务艰巨。二是污染治理体系有待健全。三是污染防治保障支撑亟待加强。

    (二)面临机遇与挑战。一是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将进入由行政管理要求转变为全面依法治污的新阶段。二是通过实施土壤污染详查,基本掌握土壤污染状况,为精准治污、对症下药指明方向。三是我市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土壤重点监管单位数量众多,无疑给土壤监管带来重大的挑战。四是地下水因原生地质条件造成的深层孔隙承压水部分指标超标,实现地下水水质总体改善的任务艰巨。五是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的土壤污染防治人才储备、技术支撑及环境监管力量严重不足。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总要求,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风险管控、系统治理原则,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加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风险管控、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为抓手,实现全市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建成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打下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一)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理顺源头预防的压力传导机制,扭住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污染物,尽可能切断污染物进入土壤、地下水环境的途径,推动末端治理为主向防治并举转变。

    (二)系统治理,协同防控。打通地上地下,建立部门间协调联动的管控机制,坚决守住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污染地块开发安全、地下水污染防扩散底线,建立健全“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的风险管控机制。

    (三)强化监管,依法治污。完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构建环境监测网络,健全污染防治大数据平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四、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稳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进一步保障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到2035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全市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五、主要任务

    (一)加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一是整体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治,落实分区管制,严格落实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防范工矿企业用地新增土壤污染,加快实施受污染耕地土壤污染溯源排查,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法定义务,贯彻落实“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要求。二是巩固提升耕地分类管理,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动态调整,加强优先保护类耕地的严格保护,持续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严格落实受污染耕地管控措施,落实新垦造耕地的分类管理,杜绝重金属超标粮食进入口粮市场。三是大力推进建设用地管控(修复),加强环境监管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实施管控(修复)重点工程,加强管控(修复)污染防治监督管理。

    (二)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建立地下水环境分区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巩固提升地下水环境质量。三是实施地下水污染管控和治理。四是推动重点治理项目试点示范。五是协同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修复。

    (三)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一是加快推进地方立法工作。二是建立健全监测网络。三是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四是强化科技保障支撑。

    六、重大工程

    形成了调查与评估工程、治理修复和风险管控工程、监管能力提升工程等“三大工程”,重点项目共计9项。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完善经济政策。

    (三)强化监督考核。

    (四)加大宣传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