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发改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要求,勇挑发展重任、当好先行尖兵,以一体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为牵引,聚力战略突破、政策引领、项目支撑、机制重塑、力量整合,全力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是抓好九个方面30项工作。
一、聚焦强化规划引领,系统谋划发展大战略
1.启动“十五五”前期研究。谋划提出“十五五”规划发展目标定位、关键指标、战略任务等安排考虑,为市委建议起草提供基础参考。同步开展“十五五”规划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重大事项谋划,研究梳理需要国家和省级层面支持的重大诉求,强化对上衔接争取,增强发展规划支撑性。同时,修订发改系统课题管理办法,探索构建研究大脑,完善课题知识库建设,实现课题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深入推进研究成果转化。
2.有序推进规划立法。参照国家、省有关工作安排,与市人大加强市级发展规划条例立法调研协同工作,力争年底前形成《宁波市发展规划条例立法调研报告》、《宁波市发展规划条例(草案)》等阶段性成果,推动构建统筹有力、衔接有效的市级发展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力。
3.有力强化智库支撑。强化委系统研究力量整合,全力推动市发规院机构改制和做大做强,优化内部职能设置,推动构建“一个部室支撑一个处室”的工作体系;加强对国投公司的业务指导,依托“跟班见学”等成熟机制,提升公司对发改工作的支撑力,同时充分发挥市咨询委作用。以“十五五”前期研究为契机,研究设立“十五五”发展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
二、聚焦实现争先进位,强化运行监测大调度
4.强力推进“3+10”重大工程。进一步发挥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大发改专班牵头抓总作用,完善“4353”工作机制,强化晾晒指标动态监测,加力标志性成果打造,完善督帮一体工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争先进位。筹备召开市“创改开”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推动印发三个“一号工程”指标目标、重点任务、问题销号“三张清单”以及年度工作要点。
5.深入推进经济监测分析。紧盯全年目标任务,强化经济运行监测预警,迭代监测分析工作机制,对标对表盘点实物工作量完成进度,引导指标牵头部门按照先立后破要求,加力稳存量、拓增量、挖潜量,推动经济增长持续向好。深化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分析,研究提出针对性举措,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系统推进市对区(县、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工作。
6.持续推进惠企政策迭代。强化政策工具箱研究储备,推动部门提早对上衔接、强化积极争取和贯彻落实。积极抢抓政策窗口期,全力做好我市政策承接和顶层设计,研究制定“8+4”政策,力促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三、聚焦增强发展后劲,谋深抓实牵引大项目
7.系统集成强化项目谋划。研究制定《重大项目前期谋划工作机制》,从重大项目前期谋划生成、落地、考核等各方面梳理重大项目谋划机制及流程,逐步形成市县联动、行业协同的项目谋划工作格局。
8.综合统筹强化项目协调。围绕项目全周期管理,进一步完善“1245”重大项目统筹协调机制,重点协调解决资金安排、政策处理、工期优化、重大项目交叉干涉等堵点难点,出台《宁波市重大项目交叉工程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
9.多措并举强化项目保障。力争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清单、省重点用地项目清单,争取更多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全面开展项目纳规、资金保障、用地及选址保障、用能保障、招商引资开展五大攻坚行动,全力破解重大项目面临的要素障碍。
四、聚焦夯实发展动能,前瞻培育提能大产业
10.厚植千亿产业基本盘。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形势监测分析与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防范,及时协调存在的问题,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与中石化、中核央企合作,争取更多创新资源布局。
11.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深化未来产业九大细分赛道研究,制定未来产业专项政策,加快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未来场景创新促进中心。
12.促进服务经济提质发展。聚焦港航服务业,深入实施《宁波市港航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聚焦制造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政策资金撬动作用,促进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转型。聚焦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推进省级新型消费城市试点工作,谋划打造新型消费城市IP。
13.推进海洋经济倍增发展。聚焦健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实施海洋经济倍增发展行动,力争全年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3000亿元左右,占全省比重提升1-2个百分点。滚动实施80个左右海洋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600亿元。
五、聚焦提升城市能级,深化推进区域大协同
14.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和“五个中心”建设,常态化开展党政高层对接,推动共建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推动杭甬“双城记”进入同城化发展新阶段,建立杭甬区(县、市)结对合作新机制,积极推动“杭甬城际列车加密延伸”“共同争取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等标志性成果落地见效。
15.协同建强宁波都市圈。争取尽快获批印发实施《宁波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为主轴,打造甬绍、甬台两大沿湾城市连绵带以及沿海、沿山两大发展廊,强化提升都市圈全球开放、先进制造、海洋经济、山海文化等特色功能。
16.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实施《关于深化世界一流强港建设改革的若干意见》,推动“丝路海港”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建成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二期、六横公路大桥一期和金甬铁路宁波段等疏港项目。
17.推进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协同向上争取机场总规和铁路枢纽总图修编批复。系统谋划推进余慈地区统筹和翠屏山中央公园规划,推进综合交通、文旅融合、生态绿地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快余姚北排二通道、宁慈线等项目建设。
六、聚焦激发市场活力,迭代深化改革大破题
18.加快构建一流经济生态。深化信用试点示范建设,加快完善《宁波市社会信用条例》配套政策体系,迭代升级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制,拓展城市个人信用分“天一分”应用场景。
19.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机制。强化统筹联动,加快构建涵盖形势研判、跟踪问效、督帮促改、监测评价全过程的工作体系,全面抓好市民营经济33条政策落地见效。畅通民营企业诉求渠道,高效闭环建立企业问题发现推动解决机制,推动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跃升。
20.积极抢抓低碳发展机遇。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落实低碳试点县奖励资金,助力我市低碳试点县创建、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等工作。立足我市外向型经济特点,开展碳足迹标准研究,积极应对国际碳贸易壁垒。
七、聚焦特色亮点打造,推动对口工作大提升
21.全力打造甬凉东西部协作典范。持续强化全市统筹协调东西部协作工作,加强市县、部门统筹和前后方对接,做好挂职团队的批次轮换,确保工作交接顺畅、衔接有序。抓好产业合作、消费帮扶、劳务协作,“组团式”帮扶等重点工作,加强财政帮扶资金和项目建设,精准务实推进工作落实。突出扬优势,擦亮甬凉东西部协作“金名片”。
22.持续推动山海协作走在前列。重点围绕红色文化交流、红色资源保护、红色资源开发等方面深化合作,实施“八八战略”实践基地培育工程,打造浙西南红色现场教学基地,推送一批“浙里红”精品线路。进一步促进丽水、衢州山区群众增收致富,持续推进31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高质量实施一批“小而美优精”的产业项目。
23.大力提升对口支援综合效益。推进实施援疆工作“八大工程”,着力打造库车特色农文旅示范新村等援疆工作“金名片”。在比如实际需求基础上,以重点围绕“五大任务”,打造甬助比如三十年标志性成果为目标,开展助力智慧县城建设等工作。紧扣天峻实际,全力抓好援青项目建设、甬峻两地“三交”、产业招商、智力援青、改善民生和促就业等工作。积极做好援万项目总体规划安排和各项推进落实工作。
24.高标准推进对口地区合作。进一步深化甬蚌合作,推动在共建合作园区、推动产业协同、深化对外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民生共建共享等领域走在结对合作帮扶城市前列。进一步强化甬黄合作,充分发挥专项援助资金的牵引带动作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园区共建、港口开放、电商物流合作、农产品市场拓展等重点合作事项。进一步巩固甬延合作,推动两地粮食产销合作,加强旅游推介、加速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
八、聚焦促进民生改善,办实办好共富大工程
25.着力缩小三大差距。持续推进“扩中提低”改革,迭代完善覆盖9大重点群体、30个细分人群的增收扶持政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健全四明山区域和海岛乡镇支持政策体系,制定“一镇一策”实施方案,完善四明山农村道路、远程通水、通气等基本配套建设。
26.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迭代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编制我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版),推动构建市县两级“1+10”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政策体系。聚焦公共服务标志性项目、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和“15分钟公共服务圈”,谋划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重大项目。推进实施“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
27.做好粮油保供稳价。抓实稻麦收购、粮油增储等任务,高质量完成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持续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推动“浙江粮仓”数字化平台应用。扎实推进“未来粮仓”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粮食仓储设施体系,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和监测分析预警机制。
九、聚焦统筹工作力量,稳妥推进机构大调整
28.加强党建引领,共筑发展改革共同使命。牢牢把握发改部门政治机关首要属性,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思想根基。继续做好机构改革后续各项工作,加快构建“前期研究-规划引领-政策赋能-项目支撑-督考反馈”全链条履职体系,推动市发规院、市信息中心、市评审中心等委管委属单位改革提升。
29.推进能力变革,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以更高标准加强自身建设,落实人才强委工程,持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突出以人为核心全面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战略规划、综合经济、项目管理、社会建设等领域干部队伍梯队建设,做好集成电路、卫星互联网等高技术领域专业人才储备。
30.牢固底线深化,打造清廉发改”品牌。坚定扛起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健全“四责协同”工作机制,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全面梳理权力清单,深入开展廉情分析、风险排查以及“家属助廉”等活动,强化廉政警示教育,纵深推进清廉发改建设。紧盯政策规划、项目审批、资源配置、课题管理、经费使用、选人用人等关键权力,落实内审制度,加强内控管理,推动清廉岗位、清廉处室、清廉单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