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保护视力色:
甬凉东西部协作三年硕果累累
  • 阅读:
  • 时间:2024-06-26 14:13
  • 来源:宁波市发改委
  • 发布:对口支援处
  • 6月21日,甬凉东西部协作援凉挂职干部座谈会举行。根据浙川两省东西部协作挂职帮扶干部轮换工作安排,首批宁波市派遣至凉山的25名挂职干部已完成了为期三年的帮扶任务,即将光荣返程。第二批27名干部将接续在凉山开展为期三年的挂职帮扶工作。

    三年来,宁波驻凉山工作队从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组团帮扶等方面助力凉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昭觉县、盐源县、越西县分别代表浙川两省接受国家考核,2021年、2022年均获得“好”的等次。

    关键词1:产业振兴

    “再过段时间,眼前这200亩苹果就可以出果酿酒,送到千里之外的宁波消费者手中。”日前,在盐源县润盐镇,63岁的果农李德海正和工人忙着打理果园。

    如今,在宁波鄞州的帮扶下,一个占地5000平方米的苹果酒厂在盐源县建成并投入使用,从分拣、精洗,到灌装、包装,全自动流水线生产,形成了一条以苹果生产加工销售为核心的共富产业链,不仅为当地果农拓宽了销售渠道,还能卖个好价格。

    三年来,宁波在凉山累计落实协作资金19.5亿元,安排协作项目556个,项目开工率、完工率、资金支付率等均位列四川省前列。其中,超过一半的资金用于产业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业务工等方式,有效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来源。

    同时,充分发挥凉山在能源资源、农特产品和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引导宁波及东部地区企业和优质资本走进凉山、投资凉山,累计协议投资400多亿元,目前已有148家企业落户凉山,实际到位投资102亿元,在新材料、电子加工、服装等多个领域填补了当地空白。

    针对凉山特色产业和宁波优势产业,按照“宁波市场+凉山产品、宁波总部+凉山基地”的模式,着力推动打造钒钛、稀土、苹果、苦荞等一二三产贯通、农文旅融合的10大产业协同发展链条,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年来,宁波驻凉山工作队以产业协作为根本,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加速。

    关键词2:劳务增收

    走进位于甘洛县的甬凉共建产业园内的“长荣索玛”服装生产厂,迎面而来的是一派充满活力的生产景象。

    “我每个月扣除社保后的工资在5800元左右,而且公司还包食宿,这比我之前外出打工挣得还多。”在公司从事服装生产工作的阿呷尔扎莫是甘洛本地人,她说,“以前我常年在外打工,现在工作地点离家近,可以更好地照顾家庭。”

    为解决老人妇女等不易外出打工人员稳定增收问题,甬凉共建产业园大力引进“长荣索玛”“甬德农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46家,建设帮扶车间78个,提供公益性岗位和就近就业岗位6500余个,助力实现“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安置目标。

    “我们以提高岗位匹配度为目标,积极开展劳动技能提升培训,已举办东西部劳务培训班345期,带动凉山务工人员赴东部就业8.5万人次,援建帮扶车间78个,创设公益性岗位3000余个,吸纳劳动力就近就业1.04万人次。”宁波驻凉山工作队成员应雨航说,在推动外出务工中,帮扶队针对“零就业家庭”实施“精培计划”,确保“培训一个、就业一人、增收一户、巩固一家”,形成“木里消防员”“北越港运”等一批劳务协作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创业带动产业、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宁波驻凉山工作队创新打造乡村振兴创业孵化园,并将平台建立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其中,喜德县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创业指导、事务代理、融资对接等服务,已成功孵化企业16家,带动创业就业215人。

    关键词3:消费拓宽

    三年来,驻凉工作队以培植当地市场主体、增强市场意识、转型“以购代捐”传统模式为重点,聚集聚力消费协作,实现两地资源流动和共同发展。

    “我们积极对接宁波市总工会等部门,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福利采购政策和疗休养政策,大力推广凉山农特产品进机关、进企业。”应雨航说,截至目前,已累计销售凉山农特产品25.01亿元,带动凉山40余万人增收,吸引近5万名宁波游客来凉旅游,直接带动当地旅游收入超3亿元。

    为了拓展凉山产品在宁波的市场,推动凉山产品进入政府大院、宾馆酒店、商超卖场等,驻凉工作队帮助凉山各县在宁波建立农特产品直销店,举办“宁波·凉山周”“城市火把节”“盐源苹果节”等展销活动,配合宁波消费券发放,不断推介凉山美食美景,让宁波及东部消费者提高对凉山产品的信任度和接受度。

    此外,通过引进第三方物流公司参与“两地仓”运营,进一步推动甬凉两地物流降本提效,实现了冷链货品当日空运送达、大规模普货72小时陆运送达,物流成本均较此前降低50%。

    “越西与江北两地线下线上建设‘两地仓电商云仓’,构建起‘乡村集货、云仓集单、数据互通、统仓共配’的电商供应链云仓体系,不仅成功解决当地物流条件有限、销售渠道狭窄和物流成本过高等问题,还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助力两地消费协作。东部省份采购、帮助销售西部结对省份农特产品金额达1.72余亿元。”宁波市江北区挂职越西县政府办的帮扶干部范晓军说。

    关键词4:组团帮扶

    “一直以来,我都想去看看大山里那些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希望能帮助他们走出大山,看看远方。”这是来自宁波,现任美姑县中学校长刘信态坚守的矢志教学情怀。

    中组部“组团式”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集结号声下,刘信态深藏内心的支教情结驱使他主动请缨,从东海之滨奔赴大凉山。其后,妻子曹丽珍也主动向组织申请同丈夫一起援彝支教,成为扎根大凉山的“夫妻档”援彝支教老师中的一员。

    在帮扶队伍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很多。2022年8月26日,李国庆根据宁波市第六医院工作安排,来到了盐源县人民医院骨科。在帮扶期即将结束时,李国庆“嫌”帮扶时间太短,主动申请延期并得到了双方组织的大力支持,就这样,李国庆留了下来。

    据悉,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已累计落实东西部协作医疗教育帮扶项目138个、投入资金3.14亿元,向凉山派遣医生、教师等专技人才646人。

    其中,在医疗领域,依托宁波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新开设重点科室23个,短板弱项迅速补齐,完成首创手术331例,曾经“不能做”“不敢做”的手术实现“零突破”。全面推进智慧医院和信息化建设,建成全州“云影像”中心、“东五县”泌尿外科联盟,“专科组团”逐渐形成,“五大中心”建设稳步推进,诊疗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在教育领域,与宁波68所学校结对,形成100个班级互动机制,建立甬凉“10+3”教育联盟共同体,创新实施凉山与宁波“升学+就业双通道一站式”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蓝鹰工程”项目,546名凉山学生赴甬接受“升学+就业”一站式培养。2023年,全州11个受扶县本科上线人数较上年同比增加12.9%,教育“组团式”帮扶经验入选“全省人才工作十大创新案例”。

    今年是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的第四年,也是队伍轮换、承上启下的交接年,第二批27名干部正在接过“接力棒”,接续唱响“山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