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共谱协作曲唱响山海情,江北-越西携手绘就“幸福图”
  • 阅读:
  • 时间:2024-08-15 14:38
  • 来源:对口支援处
  • 发布:
  • 农特产品走上宁波市民的餐桌、适龄劳动力在宁波的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在越西县,宁波市江北区的帮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江北区,越西县,千里之距,却因东西部协作帮扶结下了深厚情谊。

    自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两地坚持以乡村振兴、产业就业、民生领域、精特亮点为突破口,通过整合产业链,增强“扩中提低”内生动力,完善“教培研”等教育医卫帮扶体系。目前,已累计投入协作资金2.4亿元,高质高效实施建设60个协作项目,其中已完成46个项目,14个正在建设,扎实推进越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描绘出一幅又一幅的山海“幸福图”。

    合作不断升级加力,发展才会步履铿锵。在江北区和越西县的共同努力下,江越东西部协作朝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不断发展。

    产业帮扶助振兴

    七月的越西,盛夏未央。

    走进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个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产业化的高标准矮化密植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基地映入眼帘,空气中弥漫着苹果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一颗颗包裹在纸袋里的苹果挂满枝头,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成群结队的游客或漫步、或骑行在园区内,运动、拍照、陶醉其间。

    该园区位于越西县大瑞镇和中所镇,园区核心占地面积5600亩,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也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区和中国南方最大的早熟苹果公园。

    园区共分三期建设,其中,第三期规划面积2400亩,是越西县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富民项目,也是越西县重点产业化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为8176.60万元,江北区东西部协作财政资金投入2500万元,2023年按照投入资金的5%作为利益联结收益分配给越西县中所镇泸埝村、泸林村、零关村、龙泉村、陶家营村、五里牌村共计125万元。

    好消息传来——今年初,越西县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被评为四川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目前我们正全力打造游客中心等文旅提升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越西首个特色综合旅游休闲目的地。”越西县农文旅投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产业发展,百姓得利。

    三年来,江北区围绕越西河谷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5570万元,共建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期、FD宇航冻干技术果蔬深加工、马拖高山云雾茶基地、中国大凉山食品产业园等产业项目,建立订单生产、股份合作、产销联动、利润返还等多种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获农金、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农民跨界增收、跨域获利的格局,增收范围从相对单一的农业领域向更为宽广的二、三产业领域持续拓展。

    据介绍,江北—越西两地通过线上线下“两地仓电商云仓”平台,构建起“乡村集货、云仓集单、数据互通、统仓共配”的电商供应链云仓体系,直面市场终端消费者,成功解决当地物流条件差,销售渠道狭窄、物流成本过高等问题,打通“最后一公里”,助力两地消费协作,东部省份采购、帮助销售西部结对省份农特产品金额达1.72亿元。

    劳务输转促增收

    7月3日下午,在越荣服装制造有限公司上班的阿依准时下班。10分钟后,她已回到城北感恩社区家中开始为孩子们准备晚餐。能拥有这样的生活,得益于在家门口的工作机会。

    2023年8月,在江北驻越西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由宁波长荣制衣有限公司和越西县农业和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投资建设,以生产校服、鞋子等为主的凉山州越荣服装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很多像阿依一样居住在附近安置区的居民有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大城市机会多,都想出去闯闯,但挣得多花得也多。”大家纷纷表示,“在家门口务工,既能上班又能顾家,家中有事时也更方便、更安心。”

    “工厂可容纳近500名员工,目前已招收越西本地员工140人,其中脱贫户48人。现在每个月企业能生产鞋子2万双,服装15000件。”越荣服装总经理王兴志说,工厂全部投产后,年生产能力可达50万双运动鞋、60万件/套校服与各类工作服,可实现总产值8000万元以上。

    越西所需、江北所能,互利共赢。

    为促进就业增收,宁波市江北区已累计培训越西当地农村劳动力54期3515人(次)、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153期10189人(次)。除了招引企业落户越西当地提供就业岗位外,江北区还围绕宁波港航服务等多个优势产业,深入挖掘越西籍劳动力就业潜力,联合打造“北越港运”劳务品牌,从简单安置向产业布局转变,实施“企业下订单,劳务地接单”的培训模式,在越西开设了装卸机、挖掘机等技能培训班,并输送人员到宁波对应企业。

    截至目前,引导开发宁波市汽运集团、中通物流等企业岗位2000余个,帮助1930人次越西籍劳动者到宁波就业,帮助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业2230人次,到其他地区就业2171人次。

    同时,江北区对越西籍劳动者在“适应期”提供优化服务保障,在江北建立越西劳务工作站,会同江北区人社局点对点送人到岗。发放稳岗稳工补贴、就业创业服务补贴、就业帮扶基地奖励补贴等725余万元,引导企业紧扣“老乡带老乡”,推出“夫妻岗”“父子岗”等亲情岗位,让务工人员既能“充分融入”又能“有归属感”。

    文旅融合再升级

    “七一”前后,在越西县南箐镇的红军洞,每天人气满满。

    “红军洞是我们以零关古道为主线打造的一个点,主要是通过修栈道和观景平台,提升其旅游品位和基础设施。”越西县文广旅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以来,前来游玩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人络绎不绝,成了新的网红“打卡点”。

    零关古道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组成段,纵贯凉山州越西县境南北,故越西县曾有“一线通南北”之称,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巧合的是,江北连着海上丝绸之路,越西接着南方丝绸之路,两条丝路东西呼应。在江北对口帮扶的春风下,两地积极探索“农业+文化+乡村”模式,计划总投资1800万元,开启了零关古道农文旅融合产业带项目。

    “挂职的江北区干部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对标江北慈城、达人村等农文旅产业项目,结合江北乡村振兴的实际经验,提出了在零关古道设计古道遗风、红色历史、彝族风情三大主题。同时整合线上已有资源,挖掘更多古道文化,形成‘一路多点’的农文旅产业带。”越西县东西部协作办工作人员阿别拉沙说。

    如今,以南方丝绸之路—零关古道文化元素为主线的农文旅产业带已建成——外南街道路、西宁路人行道、五一桥至零关石刻县道、老街、红军长征纪念博物馆等线路基础设施得到提升,附属的步道、栈道、观景露营平台、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形成了集农业产业、文化体验、红色旅游、绿色康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带。值得一提的是,零关古道入选了凉山州十条旅游精品路线之一。

    风景不止一处独好。在江北区的帮扶下,陶家营村成功创建AAA级旅游景区,先后评为省州两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一桩桩暖心帮扶举措,为越西县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股温暖的力量。随着东西部协作一笔笔资金不断涌入、一个个协作项目实施落地,江北、越西两地的协作业绩越书越厚,结出的硕果也是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