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保护视力色: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分析
  • 阅读:
  • 时间:2025-08-07 10:51
  • 来源:宁波市发改委
  • 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杂志社
  • 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互促互生,为发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作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当前,我国正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同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分析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联结纽带,对于统筹两大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大战略的目标任务分析

    锚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稳步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目标指标

    基于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导向,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涉及城镇人口集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乡村振兴的指标体系涉及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十一五”到“十四五”的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

    关于新型城镇化战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首次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设置了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4个方面18项主要指标,除了城镇化率指标外,还涵盖了住房和城乡建设、义务教育、医疗保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土地能源、生态环保、民政设施等领域。规划收官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没有再设置新的指标体系,而是聚焦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稳步提升,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指标。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首次构建了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等5个方面22项主要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3项、预期性指标19项。乡村振兴指标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核心指标包括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等。

    (二)重点任务

    城镇化聚焦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重点任务包括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聚焦粮食安全,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五大振兴,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重点任务包括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二、两大战略的统筹方向分析

    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必然要求,所确定的阶段性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是两大战略总体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

    从共性来看。在总体目标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都对标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本领域目标,在目标导向上是一致的,就是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主要指标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既有本领域的核心指标,也围绕城镇和乡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设置了代表性指标,探索建立客观反映实施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在指标设置理念上趋同。在重点任务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既坚定不移持续推动本领域的首要任务,也根据各自的发展阶段,因势利导明确了阶段性重点任务。特别是任务领域,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也是相同的,只是任务实施,一个在城一个在乡。

    从特性来看。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聚焦城镇人口和城镇建设,乡村振兴则聚焦农业、农村和农民。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主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间人口的流动带来的城镇化格局优化,城镇人口集聚带来的城镇规划、建设和治理,是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的重要根源。比如到2035年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的内涵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总体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建立;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格局更加成熟定型,形成若干现代化都市圈,城市规模结构科学合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网络化、特色化发展;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功能品质更加完善,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成为城市普遍特征,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乡村振兴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部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比如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内涵包括: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基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两大战略的目标导向是统一且关联的。具体来看,城乡要素配置,着眼于要素自由双向流动,关键是人、地、钱;城乡产业发展,着眼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着眼于收入的提高和差距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着眼于重点人群公共服务供给;城乡绿色低碳发展,着眼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三、两大战略的统筹关键联结点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要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还要强调精准、因地制宜,激发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提高统筹两大战略实施的效力效能。

    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县域范围内的县城和中心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更是联接广大中小城市,天然地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空间单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重点任务在县域。要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培育壮大县域经济,赋予县级更多的资源整合使用权,强化县乡村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力度,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提升县城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也是首要任务。要围绕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加快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全面落实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要求,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更好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安家需求。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他们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

    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既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措施,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要素市场,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建设用地市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健全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有序扩大农业农村投资。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城市科技成果在农村落地转化,促进乡村“土专家”的科技成果得到更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