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保护视力色:
“十五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专家学者这样建言
  • 阅读:
  • 时间:2025-09-22 15:43
  • 来源:宁波市发改委
  • 发布:中国改革报
  • 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主线

    研究“十五五”改革着力点

    第二十二届中国改革论坛在京举行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编制之年,如何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备受关注。

    近日,第二十二届中国改革论坛在北京举行。图为论坛现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供图)

    近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改革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推动各项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较量白热化,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遏制与反遏制不断升级;加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些重大变化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破解了很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很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局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系统部署了300多项事关长远的重要改革任务,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更多要求。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与会专家指出,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各项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是我们“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今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需要时刻牢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重大判断,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鲜明旗帜,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纵深推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彭森说。

    近日,第二十二届中国改革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供图)

    围绕制度建设把握好六个着力点

    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郭兰峰认为,面向“十五五”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紧围绕制度建设这条主线,把握好研究着力点。

    一是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

    二是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快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

    三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转变。

    四是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落实和完善民营经济促进法,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五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统筹推进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变革,形成强大合力。

    六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以市场化改革破解深层次矛盾

    论坛就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改革及提振消费等重大改革发展议题的当前具体矛盾、问题与对策,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为破解改革难题提供思路。

    “要素配置市场化、新质生产力培育、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等,是未来5~10年要完成的硬任务。”作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亲历者、见证者,彭森指出,真正破解深层次矛盾仍需依靠制度型开放和市场化改革。

    彭森表示,改革的核心在于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其成败最终要以是否推动发展作为衡量标准。当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既关乎技术突破和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更离不开深层次市场化改革。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是改革的主线。”彭森谈道,近年来,中央多次发文明确深化市场改革,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试点,进一步凸显了市场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

    彭森还谈道,要坚持走渐进式改革之路。“我国体量大、国情复杂,任何改革都难以一蹴而就。通过鼓励地方开展差别化探索、综合授权试点等方式,可为全国层面改革积累宝贵经验。”

    聚焦“两个推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十五五”时期,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对此,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两个推动”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他认为,按照“两个推动”来编制“十五五”规划,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应该贯彻落实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十五五”时期我国将更多依靠居民消费的持续扩大、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来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杨伟民建议,“十五五”时期努力做到四个提高,即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居民消费占总需求的比重、提高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重、提高国有资本收益划转社保的比重。“这样,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会迈出更大一步。”

    改革要为发展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改革。杨伟民在谈到“十五五”时期聚焦“两个推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时提出五方面建议。

    一是转变发展观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立足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主要体现在居民的消费持续扩大和居民收入持续增加。要转变发展观念,不能把民生简单地等同于公共服务,发展不等于就是扩大投资、扩大产能。

    二是转变政府推动发展的方式。探寻推动发展的新路径新方式,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难有一定之规。比如,更多激励创新、鼓励消费,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等。最近火爆的“苏超”,就是江苏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探索。

    三是实行鼓励消费政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共同拉动了经济发展。既要注重保护生产者权益,也要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

    四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统筹好总供给、总需求的关系,既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更要认识到分配才是总供给与总需求走向均衡的桥梁。确定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方针,切实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探索行政层级、行政机构的改革,降低政府公共管理支出,财政和社会保障政策更大幅度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将补贴式的消费政策逐步转向调节居民收入的结构性分配政策。

    五是积极支持消费产业发展。适应总需求更多转向居民消费趋势,完善产业发展方针政策,积极发展中国自己的中高端消费品。放宽市场准入,创新市场监管,让企业和全社会更自由创造消费产业的新场景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