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推进民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阅读:
  • 时间:2025-09-04 14:35
  • 来源:宁波通讯
  • 发布:
  • 宁波是民营经济大市,加强民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改进创新的重要内容,对于全面加强“三支队伍”特别是高水平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激发员工内生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宁波推进民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宁波围绕企业文化建设、人文与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创新实施“文明润企”行动,持续创优“文明润企”新生态,擦亮以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为特质的现代企业标识,广泛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目前,有112家企业获评市级以上文明单位。

    以文弘业,激发企业精神,赋能企业发展内驱力。一是激发企业家爱国精神。依托理论宣讲、“文艺宣讲大篷车”等载体,开展“党课开讲啦”“车间一刻”等活动,引导企业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励企业家聚焦“国之大者”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二是激发企业创新精神。在企业中开展地域文化溯源教育,挖掘传承宁波企业家在长期创业过程中形成的团结合作、大胆改革、善于求变的创新精神。首创实体化运营的科技服务联盟,设立12家科技服务站,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科技独角兽”梯队培育链。三是激发工匠敬业精神。注重培育职工的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奉献精神,针对企业职工开展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活动。慈溪成立全省首个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联合体“匠心学院”,采用企业和院校“双导师”“双基地”的方式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培育了1.8万名专精特尖人才和新时代“工匠人才”。

    以文赋能,聚焦文明养成,提升企业发展支撑力。一是聚焦职工素养提升,开展文明养成“微行动”。在企业职工中广泛开展“听一堂文明教育课、领一个微心愿、学习一项新技能、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随手清洁一平方、改正一项不文明行为”等文明实践微行动,形成企业职工人人践行文明的浓厚氛围。二是打造企业文明单元,助力解决职工“微需求”。以文明单位创建为牵引,制定企业新时代文明实践点“5+N”建设标准,为职工提供文化、健身、社交、心理疗愈等服务,已建成福山纸业“幸福照相馆”等示范性企业新时代文明实践点89个。开展“我为员工办实事”活动,引导企业设立关爱基金、举办暑期假日学校、提供职工宿舍等。累计有230余家企业参与,为员工解决问题2600余件。三是挖掘企业典型故事,做好企业文明“微宣传”。强化舆论正面引导,挖掘“百行百品”企业创新案例,开设“文明润企”宣传专栏,全网累计阅读量超2000万。实施民营企业国际传播“千企文帆出海计划”,与《人民日报》(海外版)、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等具有国际传播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合作,打造出海企业多梯次传播联盟,进一步壮大企业国际传播声势。

    以文践行,注重社会履责,扩大企业发展影响力。弘扬义利并举的优良传统,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参与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回馈社会。一是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鼓励企业以“文明结对”“村企共建”等形式,参与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民营企业累计参与实施乡村振兴项目超1660个,投入资金近5亿元。二是参与公益慈善,传递爱心善行。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各地累计成立公益基金50余个,为文明实践、典型礼遇、志愿服务等提供资金支持,激发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三是开展志愿服务,引领社会风尚。鼓励企业职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劳特公司组建80人的水上救援和义务消防志愿服务队,多次赴余姚、临海和慈溪等地参加抗洪救灾行动以及园区企业的消防救援。


    宁波港东南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举办“文明一平方米”主题展览,员工现场分享作品设计理念。

    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思考

    目前,宁波民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体系化程度不高、重视程度有待提升等问题。改进创新民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机制与载体,需要建立完善党政齐抓共管、企业主动作为、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持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对民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政治引领是当前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既要加大“两个覆盖”工作力度,以街道(镇乡)党组织、行业协会、企业联盟、商会组织等为依托,创新企业党组织组建模式,又要提升党组织效用,促进党组织班子成员与企业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建立健全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和决策制度,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与企业融合发展。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党委政府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党政领导干部要守住廉洁从政的底线,自觉抵制各种诱惑,真心实意为民营企业服务,坦诚、主动与企业家交流往来,倾听企业家的心声,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摆脱困境。

    培育弘扬企业家精神。要引导民营企业家将企业发展与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紧密结合起来,矢志于推动创新发展,在困境中发现机遇,在机遇中不断成长。民营企业家需守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关爱员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民营企业家须拓宽国际视野,把握国际形势,带动企业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的发展。

    融入企业运营管理流程。引导企业将精神文明建设与业务发展同谋划同部署,鼓励企业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推动 “ESG+精神文明”认证,对达标企业给予融资便利。在管理上,探索建立“精神文明绩效KPI”测度机制,综合评价精神文明建设对部门协作效率、客户投诉率等绩效表现的贡献,提高激励引导措施的精确度。在新员工培训、供应链管理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提升企业文化的浸润度。推动企业打造特色企业文化,加强对员工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激励,增强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在企业发展中,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吸收人类商业文明价值的合理内容。在企业对外交往中,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提升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力。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民营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文化活动质量,激发员工参与热情。既要创新节日纪念活动形式,以各种形式搞好庆祝活动,也要将企业文娱活动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开展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更要丰富载体,多途径多渠道打造精神文化阵地,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满足员工多样化文化需求。

    营造关爱民企氛围。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正面宣传报道,引导新闻媒体挖掘宣传企业先进典型,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要突出讲好民营企业家故事,深入挖掘企业家创业奋斗历程,搭建各类企业家交流平台,鼓励支持企业家群体投身社会活动,在扩大企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积极回馈社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