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保护视力色:
着眼解决问题 强化综合集成 注重制度重塑 推进“建筑垃圾处置智管服务”场景应用改革
  • 阅读:
  • 时间:2021-07-02 09:07
  • 来源:市发改委
  • 发布:
  • 建筑垃圾处置是影响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城市品质形象提升的难点堵点问题,也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宁波建筑垃圾处置由于涉域面积广、执法人员少、监管对象流动性大,存在监管方式单一、处置效率低下等问题,依靠传统手段难以满足现代管理需要。对此,市综合执法局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数字化改革决策部署,于2021年4月1日在全省率先上线“建筑垃圾处置智管服务”场景应用,探索构建建筑垃圾工地源头、运输路线、消纳场地“两点一线”全程实时监控、闭环管理新机制,着力实现建筑垃圾有序化处置、规范化管理、资源化利用(改革逻辑方法见图1)。

    图1 改革逻辑

    一、以需求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目前建筑垃圾处置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通过数字化改革推动解决。从治理端来看,职能部门对建筑垃圾处置信息掌握不全,运输车辆超载超限现象比较普遍,产消调控不够精准有效,需要健全建筑垃圾处置全过程数据库,实现工地源头出土量、运输车辆行为、消纳场所可容量、资源化利用能力的“一网统管”,提升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能力。从服务端来看,企业和公众在审批申报时还存在办事不够便利、对行业政策信息和市场供需信息不知晓等问题,需要职能部门提供信息、主动服务,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以任务定义明确改革目标

    建设“建筑垃圾处置智管服务”场景应用,就是以建筑垃圾处置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管服务为核心,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推动建筑垃圾监管服务业务协同、流程再造、制度重塑,构建“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程(城)、一舱点到底”的数字化平台。

    坚持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明确“建筑垃圾处置智管服务”场景应用四大重点功能:一是动态监管,将视频捕捉、物联感知等手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工程项目、处置场地、运输企业、运输车辆、运输船舶等数据的落图管理,实现建筑垃圾处置全方位实时监控;二是实时报警,利用车辆运输轨迹信息掌握建筑垃圾的流向变化,通过设定预警、报警评估模型对即将发生的违规行为提前预告通知、对违规作业进行实时报警;三是高效执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在线取证固证,并将有关信息及时推送给市公安交警局、市住建局、市港航管理局等部门,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四是精准治理,面向企业开展政策导读,发布市场供需、预警预告、信用评级等信息,提供线上快捷审批申报通道,优化建筑垃圾公共服务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掌握全市建筑垃圾的产收运处能力,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撑(见图2)。

    图2 宁波市建筑垃圾处置智管服务数字驾驶舱

    三、以任务分解确定数源系统

    (一)逐项分解任务。按照系统建设功能目标,围绕建筑垃圾监管服务核心任务,具体分解为源头控制、全程监管、执法协同、行业服务4项二级任务,并细化为15项三级子任务(最小颗粒度事项)。在此基础上,明确各项任务协同关系,各项任务的牵头单位均为市综合执法局,涉及市住建局、市公安交警局、市海事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等协同部门(见表1)。

    表1 建筑垃圾处置智管服务任务清单

    二级任务

    三级任务

    协同单位

    源头控制

    工程建设项目许可

    城市大脑数据中心、市住建局

    工地出土量

    核准管理

    城市大脑数据中心、市住建局

    全程监管

    运输监管

    城市大脑数据中心、市公安交警局、市交通局、市生态环境局

    陆上处置监管

    城市大脑数据中心、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

    海上处置监管

    城市大脑数据中心、市交通港航局、市海事局、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

    运输路线监管

    城市大脑数据中心、市公安交警局

    执法协同

    工地违规报警

    城市大脑数据中心、市住建局

    超载超限报警

    城市大脑数据中心、市公安交警局、市交通局

    超速报警

    城市大脑数据中心、市公安交警局

    路线偏移报警

    城市电脑数据中心、市公安交警局

    违规倾倒报警

    城市大脑数据中心、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

    行业服务

    在线审批申报

    城市大脑数据中心、市住建局

    企业诚信评价

    城市大脑数据中心、市发改委

    供需信息查询

    城市大脑数据中心、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产消平衡调控

    城市大脑数据中心、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二)梳理数据需求。根据最小任务分解项,逐项确定数据需求内容及对应的数源部门和业务系统,形成数据需求、系统集成和数据接口三张清单(见图3),实现对建设工程项目信息、施工管理信息、建筑垃圾产生总量和用土需求总量信息、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监督检查、信用管理等信息的归集使用。例如,“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二级任务需要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运输企业道路运输许可证、运输车辆证件等信息。在确定“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二级任务所需数据字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数据的数源系统,主要包括全国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浙江省政务服务网、宁波市统一权力运行系统、宁波市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等。

    图3 数据需求、系统集成、数据接口清单

    (三)建立量化指标。对于“全程监管”任务,设立工地覆盖率、视频地磅安装率、视频地磅在线使用率、车载定位在线率等4个指标;对于“执法协同”任务,设立预警有效率、报警处理率等2个指标;对于“企业服务”任务,设立产消平衡率、用户上线率、用户满意率等3个指标。例如,产消平衡率为“建筑垃圾产生量/消纳能力”,设定目标值≤100%,超过100%表明该区域消纳能力不足。又如报警处理率为“已处理报警数/系统报警总数”,设定目标值100%,可衡量系统及时发现处置问题的有效性。通过指标量化,实现对各项任务的执行控制、进度跟踪和效果评价。

    四、以综合集成构建系统架构

    (一)流程再造。围绕建筑垃圾监管服务核心任务,强化多部门协同管理和服务,融合“两点一线”监管过程各要素,构建源头调控、监管执法、服务企业、精准治理各业务模块相互联接和耦合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实现建筑垃圾处置“一网通管”“全民共管”(见图4)。

    图4 业务协同模型示意图

    (二)数据集成。按照国家技术标准,搭建数据资源管理平台,通过接入调用、交互共享、自动采集等方式完成监管服务所需各类数据的共享集成(见图5)。一是接入调用,建设接口系统,实现与市智慧城管平台、市市政公用投资有限公司各系统、浙江省政务服务网和浙江省行政执法监管系统等的对接,调用共享各系统相关数据信息。二是交互共享,依托市级城市大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通过自动化接口、定期交换等方式与市级有关部门各数源系统共享信息。三是自动采集,主要是通过利用统一视频监控系统、统一定位管理系统采集相关数据;例如在清运车辆上安装北斗部标一体机、监控探头、传感器等车载终端,实时获取车辆运输数据。

    (三)技术创新。运用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围栏系统、统一视频监控系统等信息技术,实现对建筑垃圾处置的可视化监管。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违规作业行为进行有效识别判定,将工地出土审批量与实际出土量进行比较,智能判断提供超核准预警和报警信息;通过对车辆行驶轨迹的分析(采用热力图方法),获得疑似黑工地、乱倾倒点等的预测信息。




    图5 综合集成架构

    五、以改革创新重构制度体系

    (一)制定新型智能环保渣土车标准。建筑渣土运输车超载超限问题一直以来比较普遍。为从车型源头遏制此类问题,宁波市先行先试,规范运输车型标准,制订车型、尺寸、密闭技术规范及车载智能终端技术规范,推广新型全密闭智能建筑垃圾(渣土)车,有效改善了扬尘、滴漏撒等问题。目前已迭代升级500多辆。

    (二)建立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出土保障制度。工程项目出土一直以来是影响工程建设进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省市重点、轨道交通等项目是市民重点关注的对象。宁波市积极探索创新,实施一项目一方案制度,精准做好省市重点、轨道交通项目的出土保障,按照码头优先保障、应急消纳重点保障的原则,建立精准配对保障机制,动态实时掌握各项目出土近况,及时协调各类出土问题,确保重点项目建筑垃圾处置出路。

    (三)推行渣土码头转运终点支付模式。宁波市对渣土海上处置进行大胆改革,统一管理码头中转,实现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有效结合。制度设计上明确由市属国有企业统一与建设单位、中转码头、倾倒作业区管理单位签订协议, 统一收支处置经费,统一合理分配渣土处置数量;开发处置联单电子管理系统,做到“买票上船、到岸支付,三单比对、终点支付”,一改粗放分散经营为统一有序管理,提高政府对建筑垃圾处置的管控能力。

    (四)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机制。宁波市出台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指导意见、资源化利用企业资格认定公告管理办法(试行)和资源化利用扶持暂行办法等配套政策,实施资源化利用技术导则(暂行)、资源化利用产品建筑工程应用技术标准和泥浆固化处置暂行标准等,积极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目前全市已有38家企业获得本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资格认定;各区县(市)共重点扶持的23家骨干企业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年处置能力达到600万吨。同时,积极推进“高压气溶胶排水固结”技术在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试点应用,该技术可以大幅增加渣土消纳场地库容,实现渣土替代塘渣的资源化利用。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在奉化区萧王庙五星村建筑渣土堆放场地、象山经济开发区等场地试点应用。

    六、以实际成效检验改革价值

    (一)行业管理高效规范。通过远程控制车辆、出需土许可超量研判、区域查车、预警报警信息实时自动推送等功能应用,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目前,已实现386个施工场地、267个处置场地和228家运输企业、3808辆清运车辆的监控全覆盖;系统登记处置核准信息711条,处置核准量2235万吨。同时,通过平台发布技术规范、信用信息等,以及对持续违规、情节严重的企业和从业人员采取警示、限制办证等措施,引导市场主体有序规范参与经营活动。

    (二)智慧执法成效初显。依托预警信息的定点多渠道实时推送及移动端系统的辅助,确保违法违规证据链有效保存,为行政执法提供涉疑信息流,使监管执法效率大幅提升。系统上线运行之后的4月份全市建筑垃圾立案数654件,较2020年同期增长约34%,其中非现场执法率达到78%。    (三)行政决策更加科学。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数据深层和横向的钻取和关联,打通渣土处置市场、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各环节,提出智能化解决方案,为行业发展、监管执法、政策制订提供决策依据。例如,通过对陆海消纳场地处置能力和状况的全天候监控和实时动态分析,实现“125+41”个项目(125个省市重点工程、41个轨道交通项目标段)的精准配对保障,每日处置建筑垃圾4万吨,确保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下步,将进一步转变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推动场景应用优化提升并纳入“无废城市”建设集成应用,通过深度打通建筑垃圾各条块的数据瓶颈,对建筑垃圾源头减量、陆上消纳场所建设、运输市场管理、资源化利用等环节进一步赋能,运用“活数据”分析建筑垃圾运输处置各个环节的事态特征、发展趋势、存在问题,提出智能化解决方案,重构建筑垃圾行业现代化、智慧化治理体系。


    (市委改革办、市综合执法局)


    原文下载:改革先锋(数字化改革)第11期-建筑垃圾处置智管服务.doc